鏡之孤城

(我沒有讀過小說,本文純為電影感想,有劇情洩漏)

導演原惠一的風格與簡練相反,喜歡把一段動作從頭演到尾。與鏈鋸人那種雖奢侈但豪華的感受不同,雖然砸錢了,卻帶有好像可少幾秒的煩悶感。他過去的例子有 Colorful [1] 中連續四幕慢慢從這邊跑到那邊的鏡頭。大家忙著在五點前從二樓下樓梯回鏡子的動態鏡頭適合放在預告片,但位於片中卻是演出過剩事倍功半。在揭開每個人的過去這段,就感覺到許多可以跳過或縮減的鏡頭。

此外,小晶的爸爸登場時的轉折十分突兀,這裡說的是表現上的突兀,背景音樂變成電吉他,人臉被塗黑也是沒出現過的視覺概念。退一步說可以是呈現的突兀可以呈現劇情上的驚訝,但是我個人覺得對整體演出調性的犧牲太大了。

故事橫跨一年的時間,常以月為單位作時間流逝,但是卻又缺乏時間流逝感。前期這樣切換多,進展這麼快令我覺得可惜,感覺角色應該會有更多互動。而也因為在劇情設定上每個主角不太會分享自己的(學校)生活,所以比較難抓到大家互相熟悉的程度。

完成條件是「尋找鑰匙」,通常這會聯想到競爭遊戲,不過角色都很溫柔,並不積極也不太有排他性。城堡在剛開始呈現的巨大帶給觀眾機關重重與海裡撈針的感覺,但後來呈現的感覺也是相反。大家最喜歡的,應該還是可自由選擇的無壓力社交,以及逃離沉悶家裡的療傷所,原本我想說是否能再進一步加強兩者的對比,但是這樣也會貶低現實中的家作為避風港的意義。整體上,城堡更像是一個沒能用全的舞台。許願這個設定在敘事上需要緊緊扣在角色會來鏡之城堡的理由,功用是讓角色把內心最深處的黑暗挖出來。但是因為「什麼願望都會實現」的可能性太寬廣了,所以這個獎勵本身也跟城堡一樣,作為道具來說有點太大了。也許避免這種問題的方法,是把完成條件與每個人的願望連結,並且點名每個人的願望已經固定且跟來城堡有關。也許讓城堡中各有一塊區域隱隱代表每個人的心相,每日隨機開啟一個,是個可能的方向?又或者直接大刀闊斧用其他的方式(如《夏娃的時間》中的咖啡廳)替代城堡作為避風港是否可行呢?此外,結局的願望是拯救小晶,這雖然有劇情上的對映性,但是不免讓觀眾有一絲絲疑慮其他角色是否也會一併獲救呢?

作為最後的真相揭露,狼妹妹的安排讓我有些詬病,一是她與她的真身在身體性上沒能做出令人信服的連結(或者是我沒看出來)。二是她跟弟弟的約定化為城堡已經是極限,但附帶許願機則是不成比例。三是她參與的資格與方式主要是服務她作為最後的驚喜揭露,雖連結有了,卻有更多WHY被強行壓抑,引一下《湯淺.政明》裡的評論:「只要詮釋的過去就過得去」,劇本整體應該還有再打磨的空間。

最後,喜多嶋老師就是要這樣棒讀才棒,感覺是專業人士不躁進嚇走諮商對象的對話方式,但是又富有包容感。讚!

延伸閱讀

註腳

[^1] 中文譯名太多:多彩奇幻之旅、五彩繽紛、意外的幸運籤、借來的100天等等。代理的出版商與片商超努力,為了不錯卻名字1不好賣的本作屢次嘗試。

不要管《四疊半時光機藍調》了,去看更好的版本啦!

本文的目的是想要大家不要先看 2022 年最新的《四疊半時光機藍調》,而是去看 2005 的科幻電影《夏日時光機藍調》。原因先說了,就是電影比較好。因為本文是推坑文,所以會盡量不劇透。

《夏日時光機藍調》(サマータイムマシン・ブルース)是劇作家上田誠在ヨーロッパ企画於2001年首次公演的舞台劇,講述一群大學生偶然收到一台時光機,想回到過去拿還沒有壞掉的冷氣機遙控器的科幻喜劇。這個作品稍後在 2005 年改編為電影,上田誠同樣作為腳本。

不知道是什麼契機下,上田誠有機會涉足動畫圈。他擔任編劇,湯淺政明擔任導演,前後改編了森見登美彥的小說《四畳半神話大系》(2010)與《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2017),兩作的口碑都很好。原本以為他的合作就這樣告一段落,神奇的是2020年,森見登美彥與上田誠合作,把《夏日時光機藍調》的故事梗概與《四畳半》的角色與世界觀融合寫出了小說《四畳半時光機藍調》(四畳半タイムマシンブルース)。接下來動畫也開始製作了,上田誠繼續擔任編劇,夏目真悟擔任導演,並於2022年在Disney+上公開播映。

《四畳半時光機藍調》師承兩個脈絡,但是卻無法發揮兩邊的優點,是個可惜的作品。

我們先從森見登美彥這邊的脈絡說起。時光機故事通常的賣點是時光移動造成的混亂因果關係,這代表劇情事件與順序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事件先行」。《神話大系》則位於光譜的另外一側,它是一個「角色與京都先行」的故事,讀者最想看到的是角色處在非日常京都的光怪陸離的表現與對話。《夏日時光機藍調》有很大一部分的篇幅必須用在事件因果的呈現,於是角色能夠發揮的空間就減少許多。

不是說角色就不瘋了,預告中每個人其實很符合人設。羽貫小姐看起來就是發酒瘋,小津就是不懷好意的笑著。但是我卻會覺得有點樣板。這也許不是表現上的問題,而是故事沒有天馬行空的剪接空間。在《神話大系》中,首先因為常有意識流,所以發展更加自由,可不時穿插意象畫面。故事上無論是跨度時間更大或是其他原因,能安派更多短場景接連串起讓整體感覺更加新鮮,體感速度更快速。《四畳半時光機藍調》則是得把精力放在依序演出三天內在宿舍內時間穿越的因果橋段,跟《神話大系》比起來,不由得更有流水帳的規矩感。

除此之外,這次「京都」的成分則是更加稀薄,很少呈現宿舍二樓以外的場景,但會導致觀眾常常看到四疊半的五個角色一起站在狹窄的走廊你一句我一句。這樣一來更加縮限角色的魅力。原始舞台劇也是都在一個空間,但是那個空間是科幻社辦,除了比較大之外,也更有它自己的個性。走廊相較來說實在令人窒息。

還有,主角的碎碎念也是四疊半的一大魅力,我們看他淘淘不絕的批評別人,美化自己,評論社會,表現自己的孤獨。這些有趣的內心OS在《四畳半時光機藍調》出現的不多,因為主角的獨白念出目前的狀況就已經篇幅用盡。

森見登美彥那邊的優勢沒有發揮到,那麼繼承《夏日時光機藍調》這邊的脈絡有成功嗎?我覺得也沒有。他跟《夏日時光機藍調》真人電影相比,前期沒有營造懸疑感,後面就缺少一氣呵成揭露的爽度。畫面分鏡上也是後者更加鮮活有趣(尤其是「平行呈現」的趣味)。而最大的梗則是因為劇情全都是侷限在宿舍裡,缺少世界觀能醞釀的飽滿度,所以揭露時震撼度下降許多。舉例來說,《夏日時光機藍調》純粹因為資訊呈現順序的不同,就把《四畳半時光機藍調》第五集一開始的事情營造成爆點。最後取得遙控器的呈現上,《四畳半時光機藍調》則因為沒有篇幅所以必須快速帶過,驚奇感下降。

順帶一提,《四畳半時光機藍調》應該還是電影版會好看一點。電視版努力安排的每話結尾雖然有懸念,但有種一般連續劇結尾那種便宜感,但是風格上跟四疊半不太搭。這個故事的架構還是一氣呵成好得多。也許就是因為要同時作成電影又能當成五集TV動畫,才會稍微犧牲了劇情架構。

《四畳半時光機藍調》是個雖有架構但是實際演出有點單薄的作品。寫到這,我發覺他更是借鏡於舞台劇而不是真人電影,但舞台劇的限制原本已經很多了,又導致森見的作品優勢無法發揮。所以,請不要先看《四畳半時光機藍調》自己劇透自己,而是去找 2005 的真人電影《夏日時光機藍調》來看吧。好的故事值得你找最好的版本。

來一起觀賞渡邊信一郎《BABY BLUE》吧(限時免費)

有十五分鐘嗎?來感受一下青春如何?
Studio 4°C最近在網路上限時公開了動畫短片集《Genius Party》,
其中由渡邊信一郎所導的《BABY BLUE》可以在三月四日前免費觀看,
這算是台灣唯一能合法觀看的機會了。
雖然原片在Youtube上沒有字幕,但是感謝網路資源,
這邊土炮搭出了一個外掛的中文字幕,讓你理解無障礙。

https://socotaku.org/archives/224

龍與雀斑公主

一方面對結尾尷尬到不行,另一方面聽到進入U的第一首歌就QQ,這首完全打到我的好球帶,配上劇場版氣勢的,所以故事跟人物還沒讓我進入狀況,也是獨自有力量破圍感動人心。

以下劇情洩漏

龍的爸爸演出實在太另我出戲了,走路這樣像是大力水手一樣滑稽,但劇中安排的家暴場景也不夠暴力(而是靠言語暴力),這樣扭捏的感覺覺得是製作方強行把演出PG化。

廢校那站著大家的畫面,要是不小心套入夏日大作戰的印象,就會覺得十分小題大作。大家最後一起推理時更是濃濃地都合主義:時間不夠了,我們快轉吧。家暴的元素則是天氣之子的相反,一邊是政府硬要保護,一邊是政府說還不能保護。說到底,家暴這個問題提出,觀眾期待一個及格以上解答,可是本劇的解答,就是龍的爸爸的滑稽,這樣的話,還不如就學你的名字直接逃避的好。

劇中十分依賴路人的對話泡泡表現輿論,這樣子的手法使用多次後,感到有點演出上的偷懶,實際上也沒有虛擬世界該有的新意。誠然中間有個同學詆毀女主角的網路輿論戰,使用棋類遊戲呈現,但是倉促又膚淺,兒戲感。

美女與野獸只是方便呈現虛擬意象,實際上不用太期待故事框架。劇情中父女隔閡的支線也是輕輕帶過。最後大合唱雖然軒染力夠,但是逝去的母親短暫出現一卡,在似乎沒有解釋下女主角心結也解開了,有點我漏看了什麼嗎。

因為作品落淚是少見的體驗,所以我一定會推薦過去的自己去看,但是要推薦未來的自己重看,又或者是現在的朋友呢,大概不敢吧。

聊EVA終

我跟朋友三位一起錄了兩個小時的 podcast 聊 EVA 終,
算是比較詳細的,但會盡量不要變成只是把劇情講出來而已,
剪成三集,希望大家會喜歡,這邊放我特別有興趣的 time code

1 巴黎之戰到農村生活
https://youtu.be/YOuSW4tgAEk
24:23 呼應第一次的逃家
27:39 突兀的激烈餵食 動作捕捉技術導致嶄新的分鏡
39:26 告別,與鏡頭的藝術

2 最終戰開始
https://youtu.be/CW4GUFEdodc
09:27 真希波角色設定是否成功
15:14 不喜歡甲板對峙
20:35 真希波存在的理由
26:58 設定複雜到戰鬥無感

3 反宇宙的意識流世界
https://youtu.be/emG7quXwhtI
09:38 源堂自白是否太直白
28:33 結尾表現手法辯駁
39:20 翻譯是英翻中
41:17 觀劇前的期望

要是想要通勤時聽的話也有podcast版:Soundon / KKBOX

主揪者水果糖的部落格

不吉波普不會笑的雜想

《不吉波普》這個輕小說系列自1998年在電撃文庫連載後,並沒有在台灣被正式代理,所以真的讀過的人沒幾個,就算有聽過,也不一定知道它間接影響了之後許多有名的創作者,在日本有著特別的歷史定位。

在2018年電撃文庫25週年紀念活動上,角川公開了第一隻動畫宣傳短片。我們除了可以看到充滿動感的火能力者戰鬥外,後半段的概念性戰鬥更可謂是神對峙分鏡:

活動現場播放後,製作人澄清這個其實是個概念短片,所以有出現本篇不會出現的原創戰鬥場景跟人物。可是角川後來在YouTube公開這短片時,就沒有特別註明了,導致這變成了有名的「詐欺預告片」,讓許多觀眾有了錯誤的期待,我也是其中之一。

動畫正式放映後,我看了幾集,覺得跟自己預期不同。於是好奇找了原著來閱讀。作者上遠野浩平用詞輕快,敘述簡單扼要,靠對話跟內心話來帶起故事。這樣易讀的風格加上其常常出現關於學校以及社會的觀察,跟青少年族群十分契合。故事本身不會過長,各方面都很符合「輕」的感覺。

動畫前三話改編自小說第一集《不吉波普不笑》,我覺得這邊主要缺陷在於它全程是第三人稱的。《不吉波普不笑》有五章,除了屬於反派的第四章以外,每一章都是以一位角色的第一人稱視角進行。這個作品很大的重點就是閱讀每個角色的內心想法,因為很多他們的想法更貼近一般人而不是動漫角色,所以當動畫全面採用第三人稱視角後,就變得只剩下骨架而沒有肉,有些枯燥無味

此外,這本的改編只分配到三話,當長度不夠,架構上也不是線性敘述時,要改編地好單純靠減法是沒用的,可惜導演在訪問時有提到這次他被賦予的自由較少,最後靠的是刪減法。

動畫在改編第二部《不吉波普的歸來 VS Imaginator》時,有了六集的充裕時間,所以改編不需要刪去太多東西,劇情速度不會太急,也可以看到內心戲了(不過開場的主角谷口正樹是很一般的正義青年樣板,內心戲沒什麼看頭)。不過,這集的故事比較發散,各個主角的關係跟動機都顯薄弱,純粹就原作來說我覺得很無趣。

《鏡中的不吉波普—潘朵拉》是小說前六本中唯一沒被動畫化的,劇情架構一樣是作者擅長的角色群向劇。主角六人各有不同預測未來的能力,不過這樣有趣的設定並不是重點,而是從對話或是內心戲感受六個人互相的牽絆。

實際上,《不吉波普》賣的不是戰鬥也不是設定,至少前六本書中我感覺不出來。

架空世界觀是一門高深的技巧,厲害的人(如奈須香菇)能夠讓各種設定自恰,而不會產生需要讀者忽略的不可信感(suspension of disbelief),又或者能讓設定有趣(比如說軌跡系列就能創造吸引人的敵方組織)。不過《不吉波普》的設定比較隨性,或者說少一點雕琢感。比如說統和機構的設定就很鬆散,就目前有改編的部份來說,還不夠吸引人。

《不吉波普》的賣點還是人物刻劃,如之前提到的,上遠野浩平描寫的角色更像是一般人,而不是如今被各種屬性給特化的輕小說樣板角色。他們有著更有真實感的對話,對彼此有更細膩的看法。還有在未踏入社會前好奇其背後中隱約的都市傳奇,應該是對許多青少年能有更大的共鳴。這對他們來說,也許像是第一杯咖啡,或是第一本踏入青年向的作品也說不定。

的確真的有真心喜歡《不吉波普》的人。英語動畫圈比較有名的YouTuber Digibro就作了動畫跟小說的比較,並重複提到這套「邪典」小說對當年十四歲的他影響深遠。他提到紙木城直子原本是個象徵意義濃厚的人,但因為動畫中篇幅被刪減所以淪為專門領便當的角色。他提到第一集「正常」與「非正常」的對比。他也提到作者喜歡在文字中埋藏自己的音樂品味,如第一部的最終戰該聽 Heartbreaker,又或是「偶爾四月也會下雪」是一首西洋歌。總之,他真的很喜歡這部作品。

所以也許我只是沒有在十四歲認識這作品。我會把詐欺預告當寶收藏,但動畫跟小說現在我劇情跟人物已經忘掉大半,只記得一點點這小說特有的風格。不過,《不吉波普》這IP其實還是有個可以推薦的東西:

在2000年,角川規劃了《不吉波普》的多媒體企劃(Media Mix),包含《不吉波普不笑》的真人改編電影與接續的原創外傳動畫《不吉波普幻影》。企劃原本打算先撥電影再撥動畫,可是因為種種原因,變成一月至三月播放動畫,然後三月底才上映電影。真人電影我沒看過,而動畫《不吉波普幻影》有點像是原作的DLC,在原作的基礎上用非線性敘述創作了各種新的事件,並符合動畫的特性,每個故事都能在一集內起承轉合,比2019年版的動畫好看。

不過我真的要推薦的,是2000年跟隨Media-Mix一起製作的音樂。首先是由大名鼎鼎的梶浦由記製作的印象專輯:『Music Album Inspired by Boogiepop and Others ブギーポップ 君に伝えたいこと』。

 

雖然說是印象專輯,不過這似乎也是真人版電影的配樂,因為沒有看過電影所以不知道搭不搭就是了。梶浦由記早期的風格還不會有太華麗的交響樂編曲,靠鋼琴跟各種音頭純靠旋律做出感覺,加上淡淡的爵士風格,有乾淨的安靜感,我喜歡第一軌daphne與第二軌Sad Bird,帶有與淡淡的懸疑感。不過,我更推薦的是另一張專輯:動畫《不吉波普幻影》的原聲帶〈ブギーポップは笑わない ~Boogiepop Phantom ―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這是一張十多位獨立音樂創作人的Electronica專輯,是個不該附屬在動畫下,該被單獨評論欣賞的作品。有些風格是氣氛音樂(第12首),有些十分電子抽象,有些是 Trance還有一些帶有點些微的民俗風格(第13首),重點是沈浸感,很適合CyberPunk世界中冥想用。我超喜歡第一首Happy End,然後是第二首In Heaven與第十三首Angel in the Dark。總而言之,這是我整趟Boogiepop旅途中最驚喜的發現,推薦給你。

延伸閱讀